论坛 | 法界观于建立和谐社会的起用⑤

编辑:王华 日期:2019-06-10 15:17

 华严法界观有利于建立美好的社会


  社会是人类的大家庭,改进社会是每个人的责任。有人认为改善社会是政府的责任。这种观念是很消极的。政府只是制定政策,然这政策能不能落实下去,就要看民众的表现,而人心是重要的因素。

 

  换句话说要建设好社会,则在此社会中每一个公民,不管官员或平民,大家都要同心合力才能成功。如华严净土思想之华藏世界是由佛、菩萨和众生一起创造出来的。此世界中,在佛的智慧教导下,人人都行善法,由这善业结合,建成一个富有又文明的庄严世界。这世界就是人类的理想世界。在华严思想中,自利、利他与依正共生的精神,值得学习应用于创造美好的社会。



 

1、以自利利他精神 创造文明社会


  佛教的自利精神是净化自心,以闻思、修三学、止恶行善,断除贪、瞋、痴烦恼,成就智慧。如华严法界观中以三门观去消除烦恼;以理事无碍观去做一切善法而不违性空之理;以周遍含容观将善法来融摄诸恶行。这是一种菩萨行的自利利他。

 

  自利,若用社会的言语来表达,就是一种自我要求、自我约束、自我改善,把自己磨炼成一个有知识又有道德品质优良的人。这样的人在建设和谐文明社会的进程中,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社会是个人的大家庭,人与社会是不能分离的,人好则社会安宁,人坏则社会混乱。相反之,社会团体也会影响到个人的人格品质。人们若以道德作为个人行为规范准则,社会就会圆满改善。因为道德能代表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

 

  有了道德力量能促进人们向善,使社会变得温馨和谐。可以说一个道德败坏的社会,就不会有长久的存在。法律为了约束人而有强制性惩罚的手段,但最理想的还是实现道德约束人。

 

  道德是积极地遵守行为规范,而法律是令人被动地接受规范,有道德者本身不要用法律来约束。由此可说,在实现社会和谐过程中,道德的作用是无法取代的。

 

  在佛教里,悲智要双修。同样的道理,在社会中,道德与知识应该并培。知识和道德是相对称的两个范畴,其中若道德有滞后的状况,则社会不能平衡的向上。道德滞后会带给社会各种不堪的情况。如一个没有道德良好的人在工作的岗位上,就不会顾到国家的利益,只会唯利是图、中饱私囊。社会上若人人都如此,社会就不能进步,国家越来越穷困,所以想要建立一个强盛的国家,就必须培养出有道德的公民。

 

  建立和谐文化,培养文明风尚,应该以强化诚信意识为重要,从个人品德建设,加强职业道德、养育家庭美德、增加社会公德。以发挥道德模范当榜样作用,引导民众有自我觉悟,遵守社会规范,尽好家庭责任、社会责任,建立好人际关系,发挥人文关怀,是改进社会政策的重要点。这可以采用佛教和谐文化的思想来建构和谐文明社会。

 

  佛教戒律能增长诚信德行,培育个人品德和自我改善,完美社会伦理基础。人格品质良好者不带给社会困扰,使社会安宁稳定。但若进一步以自己的美好,教化别人,让人人都一样好,那是更完美。这就是佛教的利他精神。

 

  社会就是人类共同生活的环境,在这环境里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情关系也是代表社会的道德取向。社会能均衡发展要靠人的互相扶助、相互关怀。从最小的家庭、团体国家,大到全世界,在物质或精神上互相勉励改进,那么世界就无战争、社会和平、人类安乐。

 

  佛教利他之精神,是张扬人文关怀,无条件福利社会的精神。此精神是脱离自私,完善自我人格,实现生命的最高价值。在做一切善法的时候,能培养个人的道德品质,又有净化世果的作用,如《大方广佛华严经》(明法品)中说:一切善法力,成满一切诸佛净土,无边相好身、语及心具足庄户。这种为他人作善法的德性,对于华严行者,是要坚持实行,不可畏难退失,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十回向品)中说:"常为利益一切众生而修善法,曾不设起舍众生心:不以众生其性鄙恶、邪见,嗔浊,难可调伏,便即弃舍。"行善者要确定好自己的立场,不能让外缘影响而放弃个人的理想,因为,建设和谐文明社会绝不能缺少这精神。

 

  在当代社会如果可以把佛教自利利他的精神发挥起来,以自利精神培养个人的人格素质,以利他精神体现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大家和睦相处。佛法要旨基于个体生命之规约,脱离私利羁绊.完善自我人格,实现生命的最高价值,并且表现了群体成员相处之准则。若世间上人人有这种共许的社会价值观念,则世界必定和平、国泰民安、社会和谐。



 

2、以依正共生思想 创造环境和谐社会

 

  佛教的教理不仅仅是谈论为人道德品质的人际关系,而且在佛典中也含容了保护人类生活的环境的观念。人类走到现在,面临自然环境的毁坏才提倡建设环境良好生态社会,而佛教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注重这一点。佛教认为人与自然环境是不能分离的,即所谓依正不二的观念。就这观念而言,人(正报)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自然环境(依报)。这就是华严周遍含容的思想,一中有一切、一切中有一。

 

  环境和谐是一种人与自然为好友共生之社会形态,它的内涵主要包括一些对环境有利的生产与消费方式。就是说,以无污染之技术去经营工业,不影响人体的健康和环境的污染与损害,保持发展绿色产业,以关爱环境为社会风向。建设环境良好社会,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朝向此目标要以遵循自然的规律为准则,保护绿色生态.把环境当成良好相互扶持而存在。

 

  科学化工业的发展是为了供应人类的生活需要。可是人类的贪心无穷,追求物质欲望太多,让环境有极大的损害,加上人类对保护环境的意识性不强,产生现实环境污染的问题。此问题若依华严周遍含容思想依正庄严共生的论理去执行,就能改善环境,变染污世界成清净世界。此理念核心是约束个人贪心,做一切保护环境的善业。让人类生活的世界变为庄严。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华藏世界品〉中所描述的华藏世界:

 

  此诸香水河,两间之地,悉以妙宝种种庄严,一一各有四天下微尘数众宝庄严:芬陀利华周匝遍满,各有四天下微尘数:众宝树林次第行列,一一树中恒出一切诸庄严云,摩尼宝王照耀其间,种种华香处处盈满。

 

  在这世界里头,水是香水而不是污染的水。绿色科技为环境良好之基本要素,华藏世界的树林也得到很好地保护,而且都是珍贵的树。最明显特征是这里的人类没有贪心,到处都以宝物来庄严。我们世界来与此相比则差太远,现实的世界宝物藏在地下,也被人类不停地挖出来,何况是敷在地上。依正共生就是如此的道理,正报(人)若是善良有道德品质,就会产生出清净庄严的生态环境(依报);相反心中若充满贪瞋痴,那么相应示现污染、危险的环境。

 



  建立环境良好社会,不能只当做是一种口号,而要去实践才能保护环境。对于人类的生活环境每个人都要负责任。此责任必须从个人的生活做起。以现在社会的生活方式来看,大家都尽量的享受,无节制地浪费资源。每个人若节省一点,就不会造成自然环境的负担。以知足的生活方式来节省资源,减少破坏自然的原因,这是一种最基本的环保作用。

 

  保护环境从个人的心念做起,用爱护人类的心去爱护自然环境,即佛教的依正不二之环境理念,爱护人类就必须要爱护环境,这样才能起建立和谐环境友好型社会。

  

  华严法界观的圆融共济,就是公平正义的民主法治,也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良好社会。由此基础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性,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境的公平和睦。提倡和睦团结之社会风气,这是一种人文精神。此外,以自利利他精神断个人的贪心,节省能源保护环境,发展绿色科技;以依正共生强调人对自然的责任来保护人类生活的自然界。这就是华严思想对建设和谐文明社会所提供的方式。




  如上已说,华严法界观门对培养个人的道德品质,以及对建立和谐文明社会的作用,可见佛法教理对任何地区的社会都有作用价值。所以,欧阳竞无先生曾经说:"佛法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时所必需"。无论什么时候,在什么样的社会,若能以佛教的教理应用在日常生活中,都会培养出有素质道德良好的公民,并且能创造一个丰富文明完美的世界。(待续)


                                       本文选自《华严学研究》第二辑

                                      作者慧本法师系泰国朱拉隆功大学教师






●论坛 | 华严因陀罗网与互联网

●论坛 | 华严法界观与现实社会的起用①

●论坛 | 华严法界观与现实社会的起用②

●论坛 | 华严法界观与现实社会的起用③

●论坛 | 华严法界观与现实社会的起用④




编辑 | 妙莲

责编 | 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