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第一堂茶修课

编辑:王华 日期:2019-05-22 10:25

 

   编者按

  每一张照片,或是一个历史瞬间,或是一个时代符号,或是一段温暖光阴的记忆,叙述一段段往事。在杭州灵隐寺佛教传统文化的浸润和滋养下,您一定会许多收获。请你一起来抒写"我与灵隐的故事"。图片和文档,请以附件形式发送。

  来稿请投邮箱:1723693775@qq.com
 
  由杭州灵隐寺、都市快报社联合主办,杭州风行视觉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协办的"影像·记忆·感恩杭州——我与灵隐"征稿活动正在进行中,许多民众积极投稿。他们用不同的角度,讲述自己眼里的灵隐。今天刊登杭州孟晓敏的来稿——"第一堂茶修课"。



感恩三宝,感恩灵隐寺,
感恩法师,感恩助教及云林志工。



  我能进灵隐寺茶修班,觉得甚为荣幸。我十分珍惜茶修班修学的机会。
 
  据说报名参加茶修班的有几百人,初选80人参加面试。面试完最后一人,已是夜里10点多。法师和老师再三取舍,最终录选了40位学员参加初级茶修班学修茶艺。
 
  很幸运第一次报名,我就被录取了。建群师兄向我们告知参加茶修班需准备的茶具,并为大家定制了茶修服装。


 
 课前的开示
 
  第一堂茶修课开始前,灵隐寺的法师给我们说"慈悲、包容、感恩、分享"的重要性,同时回答了很多人的关心的问题。
 
  不是你的东西为什么不能随便取?
  这条戒律是为了保护你自己。我们今生为人,前世肯定是修持"五戒"的。修持"五戒"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不要因为犯错而影响自己的今生和未来。修持五戒十善,就会检点自己的言语和行为,清净身口意业,安稳和纯净心灵。心灵安稳,做事情就会更得力。佛法是要求我们明白做人应该遵守的准则,做一个深信因果,遵守戒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人。
 
  为什么不能随便拍佛像?
  法师说:我们不知道你个人拍摄佛像的发心和用途,也不知道你拍摄佛像后会对照片做什么样的处理。为了保护他,同时也是出于一种恭敬心,寺院一般都建议你不要随便拍摄佛像。
 
  给我们开示的法师,开始说话时他有些紧张。法师毕竟是法师。法师说:这么多人认真地在听是对他的鼓励。法师内心强大的智慧,没两分钟就化解了自己的紧张。如何调伏自己的内心,我们从法师身上学到了许多。


 
 灵隐之夜参
 
  仲春灵隐的傍晚,格外宁静清凉。第一堂茶修课,法师首先带领我们参观灵隐的夜色。
 
  天空飘着小雨,一阵风吹来,树叶徐徐落下。随着风吹的方向,天空现出绚烂的霞光。
 
  学员分成三个组,三位法师分别带领我们熟悉灵隐寺的每个殿堂。队伍行进之中,雨丝变成了雨珠。在踏进天王殿的那一刹那,听见阵阵春雷似法鼓敲响。此刻我们正站在四大天王像之下聆听法师的开示。
 
  东方持国天王手上拿的是琵琶。法师告诉我们做事要和琴弦一样,太松了,弹不出声来;太紧了,琴弦会断。这和佛法的中道一样,不可偏执任何一方......
 
  走进五百罗汉殿,殿内行进路线看似和迷宫一样。法师介绍说这是国内规模最大的罗汉殿,殿堂建筑是按"卍"字形设计,"卍"示万法唯心、万德圆融之意。


  在大雄宝殿,零星见有礼佛的人。次日便是观音菩萨圣诞日,寺院开放至凌晨两点,方便信众祈福。
 
  沿阶而上,是济公殿。法师说:我们平时听得最多的是"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却不知道后面最重要的两句"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那么,佛教为什么会有癫僧的形象示人呢?因为每个人的根基不同,需要各种表相来接引。
 
  雨停了,路灯将寺院的环境照得更为清透。远处的暮鼓声传来,更是给寺院的庄严增加了一份厚重和幽远,让人听后身心清净。



茶修是修心

  茶修教室,大家统一着装,没有职业区别,没有贫富之别。抛开身份,摈弃名利,各自在此安住自己的内心。守护好自己的茶席,便是善护自己的道场。在这里,大家回归初心,一切归零,是新的起点。



  陈老师在课堂上一直为我们分解、细化、演示沏茶的每一个动作。她叮嘱我们,一招一式都要觉察到自己的动作速度、呼吸状态,训练内心的安稳。初学者不要追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甚至不要求动作的连贯,而是要先学习怎么样规范每个动作、安住当下的心绪。其实茶修是在训练觉知,当你对觉知的观察由粗变细,对自己的动作了了明察,慢慢会对自己的心念有更多感知和觉察。



  茶礼恭敬的仪式,是对当下这个环境,是对大自然赏赐的灵芽,以及对品这壶茶的人的一种恭敬。当下的你是茶席的核心,要调和茶席现场的气氛,慢慢引导大家一起以恭敬心来品尝这壶茶。



  "茶修"其实是"修心",借茶修持,通过一壶茶,照见自己。法师要求我们将行茶理论落实于茶修之中,再将茶修感悟带回日常生活,结缘信众,利益他人。这才是参加茶修班学习真正意义所在。
 
  第一堂茶修课,让我学到了许多。茶修班的其他师兄,一定还会有更感人的故事,期盼一起分享。

——杭州 孟晓敏




★ 往期回顾 ★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灵隐听雨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儿时的乳牙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清明的思念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儿子的合影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求子如愿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感悟清凉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告慰奶奶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阿姨在哪里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捐赠的匾额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妈妈的礼物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空烟渡远钟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父母的爱情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再逢灵隐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感恩弥勒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云林的怀念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我的冲动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与时俱进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回家的路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海众安和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家中小阁楼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云林的雪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放手不失去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我的佛缘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祗树有缘①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我为何在杭州灵隐寺受戒②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我为何在杭州灵隐寺受戒③





供稿 | 晓敏
编辑 | 慈宏
摄影 | 董帅等
责编 | 妙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