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我为何在杭州灵隐寺受戒②

编辑:王华 日期:2019-05-16 10:01

 

杭州灵隐寺华严殿雨景

  编者按
 
  每一张照片,或是一个历史瞬间,或是一个时代符号,或是一段温暖光阴的记忆,叙述一段段往事。在杭州灵隐寺佛教传统文化的浸润和滋养下,您一定会许多收获。请你一起来抒写"我与灵隐的故事"。图片和文档,请以附件形式发送。
  来稿请投邮箱:1723693775@qq.com。

  由杭州灵隐寺、都市快报社联合主办,杭州风行视觉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协办的"影像·记忆·感恩杭州——我与灵隐"征稿活动正在进行中,许多民众积极投稿。他们用不同的角度,讲述自己眼里的灵隐。

  福州金刚般若堂妙道法师来稿诉说他的灵隐之缘——"天心明月 祗树有缘",谨以此纪念灵隐受戒周年。
 


安徽岳西司空山远眺

  我俗家姓程。我的家乡距离岳西司空山二祖道场路程也不远。司空山方圆约60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227.8米,拔地而起,如擎天一柱。"司空扼蕲黄,天柱蔽英霍",称之安庆形胜。这一带是中华禅宗的发祥地。


 
安庆天柱山三祖寺

  禅宗二祖慧可大师的道场,是安徽岳西司空山二祖寺;三祖僧璨大师的道场,是安庆潜山西部的天柱山三祖寺;四祖道信大师的道场,是湖北黄梅四祖寺;五祖弘忍大师的道场,是湖北黄梅五祖寺。

  据史书记载: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多年往来于天柱、司空之间弘扬禅法。安徽的司空山、天柱山和湖北黄梅,相隔距离都不远。

  二祖慧可在司空山传衣钵与三祖僧璨,璨于皖公山传四祖道信,道信于黄梅双峰传与五祖弘忍,弘忍又在黄梅传六祖惠能。一百余年禅宗衣钵传了五代,皆未出大别山西南山麓。


 

安庆司空山古二祖寺

  二祖禅刹位于司空山主峰仰天窝,背倚峰顶悬崖,面对讲经台,左有翠岗拱抱,右有香泉潺流,天造道场,超尘绝世。据《建刹碑记》记载:"原寺规模,前后殿宇、楼阁无不备极峥嵘,奈因山高雾重,难以奈久,屡建屡废。唯二祖禅刹,天造佳境。殿接石龛(即二祖洞)更易崩析。"

  明代天启元年(1621)由店前河程姓家族,将整个殿宇改为"全用石造,以希永久"。所有梁、柱、椽、瓦、墙全系花岗石精凿砌成。门额上刻"祖刹重辉"四大字。



久萦魂梦故乡山,
赤崖悬,彩云间。
太白书声,流水潺潺。
欲问可公消息在,
空谷石,与心安。



  时光荏苒,我因远赴外地读书离开家乡,继而又分配到外省工作。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仍然怀念童年记忆中的老师太。很多年后,听家乡人提及那观音庵复建起来了,重新恢复为观音菩萨的道场。

  我与家乡天南海北,难得回去一趟。但是,我离杭州灵隐寺却越来越近了。


 
在杭州白堤远眺保叔塔

  1997年底,我因为商务关系赴杭州,周日之暇首次游览西湖并参访灵隐寺。在当地友人的陪同下,仔细将灵隐寺走足看透。

  通过导游的介绍,了解到灵隐寺历史悠久,五代时僧众就逾三千人。唐代白居易、贾岛、宋之问,宋代欧阳修、苏轼、王安石、陆游,元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等许多名人,都曾经在灵隐寺焚香煮茗话禅,与寺里面的僧人相交深厚,为灵隐寺留下了大量的诗篇,传诵至今。
 


灵隐寺天王殿悬挂的匾额
 
  康熙皇帝还三次巡游灵隐寺并题匾"云林禅寺",且作有诗记。
 
 
灵隐寺日本僧人空海和尚塑像

  因为个人对历史的兴趣,我还详细了解日本僧人空海入唐至闽,经由浙江、江苏、河南西去,最后到达陕西长安的过程。空海和尚在灵隐修行过一段岁月,他是唐代中日文化交流史上一位杰出的人物。

  民间广为人知的济公和尚、弘一法师也曾经在灵隐寺修行过,成为云林历史文化的重要章节。



  记得当时为了童年的记忆,我还特别寻找灵隐古刹山门哼哈二将的遗迹和药师殿旁边济公殿里的道济像。

  驻足旁听团队导游的讲解,我专门对灵隐寺天王殿的护法韦陀菩萨像看了又看。

  导游说:这尊韦陀像高2.5米,是南宋初期用整块香樟木雕刻而成。距今已有八百年的历史,是灵隐寺中现存最古老的一尊佛像。我不由赞叹古代塑像形态生动精美,神化之极。


 
灵隐寺天王殿的护法韦陀像
 
  离开杭州之际,见宾馆旁边有家旧书店,就进去看看,想买一本书带在路上阅读。书架上有一本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弘一法师》。因为平时有喜欢阅读人物传记的习惯,加上在灵隐寺听导游提起弘一法师的事迹,于是便拿起来翻看了一下,见里面有许多书法墨迹,便掏5元钱买了下来。


 
当年在旧书店花五元钱买的书

  在杭州赴上海的火车上,我将这本书看完了。是这本书将我的概念中的弘一法师与李叔同先生连接了起来。

  在我以前的认知范畴中,李叔同先生的一生充满了传奇,是在认识辉煌巅峰时自动清零重归于平淡的耐人思忖的人物。

  我敬佩李叔同先生的多才多艺,但更敬重弘一法师的高尚品格。当时我还无法理解他前后两截如此反差的人生。



  李叔同先生前半生是"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家,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

  39岁出家后,他苦心向佛,严持戒行,精研律学。为弘扬佛法,倡导律学,穷研《四分律》,耗时4年著成《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晚年抱病所撰《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篇》,两书成为今日僧俗戒律学之圭臬,被佛门弟子奉为南山律宗第十一代世祖。

  纵览李叔同先生的一生,他在教育、哲学、法学、汉字学、社会学、广告学、出版学、环境与动植物保护、佛学戒律学诸方面均有创造性发展,为世人留下了至今尚不能完全通透的文化财富与精神理念。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
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问余何适,廓尔忘言。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弘一法师遗偈

  虽然弘一法师这首遗偈,还有那临终时写下的"悲欣交集"四个字,让我思忖了许久也没有完全弄明白。但是,《弘一法师》这本书却让我完整地了解了弘一法师的一生,初步得到了一个关于他的大概人生脉络,且愈发敬仰起来。

  下车之时,掩卷沉思,弘一法师出家受戒的地方,下一次再来杭州,一定要去好好看看。我发愿要向弘一法师学习,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



  进入新世纪,因为工作的原因,频繁在福建的厦漳泉来来往往,也经常请益佛学知识,思考人生圆满问题。

  后来看过电影《一轮明月》之后,我对弘一法师的崇拜之情日盛,更有幸的是瞻仰过他的舍利子与其自镌的篆刻名章与手书真迹,心里面便有一股莫名的冲动,会不会有一天我也会步弘一法师的后尘出家呢?

  多年之后,我终于如愿以偿,机缘成熟而出家,并且在我心目中的圣地灵隐寺受具足戒。(待续)


★ 往期回顾 ★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灵隐听雨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儿时的乳牙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清明的思念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儿子的合影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求子如愿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感悟清凉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告慰奶奶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阿姨在哪里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捐赠的匾额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妈妈的礼物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空烟渡远钟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父母的爱情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再逢灵隐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感恩弥勒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云林的怀念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我的冲动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与时俱进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回家的路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海众安和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家中小阁楼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云林的雪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放手不失去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我的佛缘
▲征稿刊登 | 我与灵隐的故事——灵隐受戒①



供稿|妙道
编辑 | 妙莲
责编 | 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