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泉大和尚谈企业文化

编辑:性恩行者 日期:2013-07-13 23:19

光泉大和尚接受《CEO CLUB》采访

    一、引领时尚

    自从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土,就一直没有停止发展的脚步。比如,从建筑的角度讲,中土佛教的建筑开始是汉唐风格,后来宋代建筑风格出现变化,寺庙就变成了宋代的建筑,再后来到明清建筑,而现在的寺庙是民国和现代建筑的结合。建筑在顺应时代的发展,佛像也一样。隋唐时期的观世音菩萨像留着小胡须,是个男子形象,而后渐渐变成女子形象。这个形象是顺应民众的需要而改变的,而菩萨本来是不著相的,他们无所谓是男相还是女相,在法华经上讲观世音菩萨,如果是男身得度就显男身给你说法,如果是女身得度就显女身给你说法,所以这只是顺应我们的需求。宋朝之后,妇女拜佛的较多,所以观世音就固定为女相了,这个就是顺应。所以,我们现在更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融入市场经济中。现在杭州政府决定,3G网络全覆盖,来灵隐寺可用手机上网,你硬要保持一定距离,不去碰手机、电脑、汽车,已经不可能了——想要弘扬佛法,就必然要融入社会。

    跨入红尘中,我们应该持什么样的心态?采取什么样的做法?没有主张没有目的地就融入进来,这个不行,这个叫随波逐流,作为宗教界,我们要融入社会,目的不是同流,而是要引领时代的潮流,引领时尚。哲学也有时尚,宗教也要有发展的眼光,在当今时代,我们应该去推动社会的发展,同时又去引领这个发展过程中伦理道德、思想意识等上层建筑范畴的方向。

    比如说诚信问题,我们佛教界应该引导整个社会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逐步改善社会中商业欺诈、制假贩假、损人利己等不道德行为,这才是真正的"时尚"。比如企业在管理过程中要营造企业文化,如果把佛教的因果报应的这种概念,以及佛教的禅学理念融入到企业文化中去,以建立企业的凝聚力,这样,你的企业就会比其他的企业更好,这就是佛教的教化功能。拥有这样一种企业文化,你就会把企业的员工都当成自己的兄弟姐妹,就会时时刻刻理解他们、帮助他们,就会用一种感恩之心去报答他们,同样,这些员工也就会成为企业的忠诚员工,企业的"铁杆"。你今天为员工带来利益,明天员工就会为你带来利益,这是个良性循环,也是因果报应。你把企业做好了,把员工都照顾好了,员工就会把家里都照顾好,这就是在行善,在做功德,这就是佛教"和"的理念。

    二、参禅悟道

    作为一名企业家,应该持什么样的心态去参禅呢?我们常说,要持一种平常心、平和心去念佛。佛教讲的是心、佛、众生无差别,我们要敬畏的是大自然。如果一个人有个敬畏的心,那你这个人做事就会有所拘束,必然会三思而后行。

佛家讲"无所求",就是要放下思想包袱,心中无挂碍。我们参禅打坐、念佛诵经的时候,就需要这种"无所求"的心境。你只需要体会参禅的感受,一种心灵的交流,揣摩佛学思想的大智慧,把心思放在这上面,你就没有时间去希求红尘中的愿望了。许多人拜文殊菩萨求一个好成绩,拜观音菩萨求子,这种有所求的心态就是私念、杂念;有人说"无所求而无所不求",或者"无欲则刚",其实,这也并非没有杂念,这个"无所不求"和"刚"就是你心里的杂念,六祖慧能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心中无物,才是真正做到了"无所求",才会摈弃一切私心杂念、思想包袱、心中的挂碍和虚妄之想,才会凝神定气地感悟佛法。拜佛、念经的本意也就在于此,用一个特殊的环境来帮助你清除杂念,心无旁骛,在你参禅念佛当中,减少杂念和妄念,这样贪欲就少了,就获得更多的智慧,这样一个参禅的概念就准确了。

    所以我们说,念佛的最高的境界是"念而不念、不念而念"。你手上戴个佛珠,是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记念佛,不要起妄念,更重要的是把佛教的理念贯穿到企业文化里面去。如果有一天,你的心与佛法已相通无碍,你已经不需要佛珠,甚至寺庙、佛像、香炉、佛经了,那就是人们说的"心中有佛"的至高境界了。

    三、回报社会

作为一个企业家,要提高自身的素养,就必须有所信仰。有信仰就会向善,就会有敬畏心,自觉守法,就会增添智慧,减少冒失,就会有一个平衡的心态。现在社会上种种的问题,都来源我们心中的不平衡,心平则天下平。有些企业家用种种手段获取了财富,但是他没有感恩思想,没有回报社会,因此为社会诟病,成为现实世界贫富差距的根源。在佛教中,这个叫"不舍",他不知道财富要流转。

    从命理学的角度说,任何事物达到一定高度时,就会盛极而衰,必然要走下坡路,即古人说的"月满则亏"、 "水满则溢"等。如果这种衰竭是被动的,你就会一泻千里,连翻身的力气都没有了。相反,如果你是把这些财富贡献于社会中,自己降低自己财富的高度,就会获取势能,得到新的增长点,在"舍"的同时,你为自己的发展制作了新的平台。做到舍得其实不难,在学佛的过程中,逐渐学会发菩提心,你做这个事情就容易得多了。

    佛学告诉我们的都是做人的道理,企业家在学佛的过程中,能学到菩萨的六波罗蜜,其中第一部分讲的就是布施,"心生舍法,能破悭贪。"这是佛教倡导的精神,布施比你拥有财富更有意义。经济学告诉我们,花掉的钱才是钱,货币在流转中才体现价值,否则仅仅是一个符号。你拥有亿万资产,如果分文不花,就只剩下一串数字而已。所以,回报社会的企业家才是真正拥有财富的人,福布斯财富排行榜上,比的不应该是个人拥有的资产,而是服务社会、慈善事业用去的资产数额。(《CEO ClUB》,2013.Ju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