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讲经 | 瑞持法师宣说《四十二章经》中的智慧

编辑:王华 日期:2019-05-19 11:14

   2019年5月18日,周末讲经在灵隐寺法堂如期举行。来自杭州佛学院的瑞持法师为百余位来自各地的善信居士分享《佛说四十二章经》中的智慧。瑞持法师随机演化,循循善诱,妙法清净流露,言语生动质朴而直契佛法智慧。他结合公案小故事和日常生活,为大众作精彩开示。



  瑞持法师继前次《佛说四十二章经》的缘起及前四章内容的释义后,这次讲经就《佛说四十二章经》第四章及第十章的内容(善恶并明、转重令轻、忍恶无嗔、恶还本身、尘唾自污、返本会道、喜施获福),进行释义和解说。



  太虚大师说:"学佛先从做人起,管住自己的身口意"。学佛要摒弃"十恶"。"十恶",指十种当招致地狱、饿鬼和畜生这"三恶道"苦报的恶业,故又称"十恶业道"。这十恶如果不犯了,甚至是根除了,就是行十善。


 
何谓"十恶"
 
  《佛说未曾有经》云:起罪之由,为身、口、意。身业不善:杀、盗、邪淫;口业不善:妄言、两舌、恶口、绮语;意业不善:嫉妒、嗔恚、憍慢邪见。是为十恶,受恶罪报。



  佛经上说:"有罪当忏悔,忏悔则清净。"一个人不怕犯错误,知过必改,能够悔改,身心才能够得到清净。反过来说,要是不能悔改,永远把自己的罪过覆藏着,那么,我们的心理、生理都会痛苦不安,永远不会得到清净自在。说一个譬喻:好象水,本来只是一点点,但是所有河流的水都归于大海去了,大海的水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同样的道理,我们的罪过要是不能够悔改的话,那么,积聚越多就越重,罪过就越大。

  俗语说:"以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我们既然觉悟了,知道过去都不对,那么,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以前的种种,譬如昨天都已经死了,从今以后的种种,譬如今日生,好象从今天重新做人。这四句话,对我们做人是很好的格言。



  瑞持法师分享了文殊思业禅师的悟道因缘。常德文殊思业禅师,其祖上世以屠宰为业。思业禅师未出家前,也是一个屠夫。一日,他正在杀猪,就在尖刀刺进猪颈、猪血向外喷涌的时候,他忽然洞彻心源,于是便放弃屠宰,出家为比丘,并作偈云:
 
昨日夜叉心,今朝菩萨面。
菩萨与夜叉,不隔一条线。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法师说:要放下的不仅是手中的屠刀,更是内在的杀心,内在的恶念。如果我们能将所有恶念转化为善念,将所有杀心转化为悲心,当下的心,就与佛菩萨无异。所以说,佛和众生之间并不存在无法跨越的鸿沟,关键就是对念头的把握。



  俗语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修学五戒十善的人,必须忏悔过去所造恶业。我们从过去到现在总有过失,否则不会身为凡夫。既有过失,现在学佛就要改过。悔过是表示愿意停止一切坏的行为,尽量修学善法。
 
  有人说悔过无用,忏悔之后还是会犯,但是已经知道错误,在观念上纠正,虽然一边悔过、一边犯过,但至少自己会越来越不想犯过,离过越来越远,终至不犯。因此悔过本身是善,对自己帮助极大;悔过使我们所做的坏事减少,间接对别人有益;因此,悔过本身就是得道因缘。



  佛陀告诉我们,当你改过做好的时候,有时候会受到人家的妒嫉,会怀着恶意破坏我们。这个时候,我们要用忍辱的功夫包容、忍让他。



  我们要学会发心布施,看到别人发心布施,能够生欢喜心并随喜赞叹,同样可以得到无量的福报和功德。



  日常生活中,我们唯有从闻而思,从思而修,才能返本回道,才能得到受用。佛法就在我们身边,在日常生活中,在行住坐卧间。



  法师说:《佛说四十二章经》是一部包含原始佛教及大乘佛教思想的经典,同时也很重视修行的实际运用的重要经典。如果能充分了解这部经,并且照着去做,实际上已得佛法大概。
 
  《佛说四十二章经》传到中国已经有一千九百二十二年的历史,主要阐述早期佛教的基本教义,重点是人生无常和爱欲之弊,认为人生短促、世事无常,劝人们抛弃世俗欲望,追求修行生活。
 
  这部经文辞简明、内容丰富,既包括了事,也涵盖了理,可说是部理事圆融的经典,对我们现实的人生,富有启示作用,可以说它可以引导我们修身、行持、处世、待人、乃至成佛解脱。




撰稿 | 王华
摄影 | 王华
编辑 | 妙莲
责编 | 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