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振大和尚于灵隐寺传授在家菩萨戒的开示(四)

编辑:王华 日期:2019-01-24 11:15

 

不生亦不灭,不常复不断,

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
 
如是一心中,方便勤庄严,
 
菩萨所应作,应当次第学。
 

 
 
第六 酤酒戒
 
  第六酤酒戒:优婆塞、优婆夷戒,虽为身命,不得酤酒杂菩萨戒。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优婆夷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优婆夷,臭、旃陀罗、垢、结优婆塞、优婆夷。是名六重。

  受菩萨戒,自己喝酒轻罪,沽酒是重罪,这个沽酒就是卖酒,受菩萨戒后不可以开酒庄卖酒,菩萨戒如果卖酒给人,五百世无手。为什么受菩萨戒卖酒是重罪,你卖了酒让人喝,喝了酒会乱性,就会糊涂啊。我们社会上朋友里面就有文质彬彬的正人君子,喝醉了会怎样啊,洋相大出,见过吗?你们见的比我多,曾经有信徒跟我说喝酒醉了,开车撞上电线杆了,车被挡住了,然后咵跑下来,跟电线杆打架,说电线杆干嘛挡住路!一群人在包厢里喝,说要上厕所,结果走到包厢门口,就在客厅里裤子一脱拉起来。如果被拍起来放一放,有多难为情,就是喝酒喝的酒精中毒,烧脑子。酒喝多了烧脑子就像李白那么聪明的人,生的儿子傻的。现在医学上讲酒喝多了生孩子傻的,想做父母起码要戒酒一年再生,否则生了都有问题,对一下代有问题,对自己有问题。现在社会上尤其八项禁令没有出来时,一天下班比上班还累,要陪五六桌,喝的回家路找不到,要秘书送回去,结果怎么呢?身体坏了,肝坏了,哪都坏了。学佛之人首先自己戒酒。从菩萨来讲不能卖酒,即使赚钱也不要赚这种钱。后面还有一段总结。

  善男子:若受如是优婆塞、优婆夷戒,能至心持,不令毁犯,则能获得如是戒果。善男子:优婆塞、优婆夷戒,名为璎珞。
  名为庄严,其香微妙,熏无边戒,遮不善法,为善法律,即是无上妙宝之藏,上族种姓,大寂静处,是甘露味,生善法地。直发是心,尚得如是无量利益,况复一心受持不悔。

  璎珞是什么各种装饰各种庄严,是贵族所佩戴的,就菩萨所带的你看菩萨像所挂的,一璎珞花鬘。

  戒经里面赞叹,我们持戒犹如芬法丽华(白莲花)犹如璎珞处,犹如明日月。我们持戒的人就如太阳、月亮一样,能够给人光明。如璎珞一样是世界的珍宝,稀有,值得珍惜,难得。世间的香都是受时间空间影响,再好的香水隔了二十米、三十米也闻不到,戒香能超越百里、千里,就像一个人有好的名声就一个好名声。所以我们要好好持戒,以戒法庄严我们自己,以戒法滋养我们身心。这是六条重。还有二十八条轻。再过一遍。


 
 
〖第一不供养父母师长戒〗
 
  善男子:如佛说言,若优婆塞、优婆夷受持戒已,不能供养父母、师长,是优婆塞、优婆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如果说受菩萨戒的,连自己父母不供养的话,那还是不是菩萨?那怎么能叫菩萨呢?连人都算不上了,对不对?所以在菩萨戒经有句话叫"孝能解脱",有孝心才能持好戒,才能发好菩提心,如果不孝的话,对父母都不好,还能对众生好,可能不可能?不可能!对父母都不好,怎么会对路上叫花子好?不可能的事!所以要供养父母。然后说这个"师长",师长是给予我们法身慧命的,给予我们三皈五戒菩萨戒的,教导我们出生死的出世间法的师父,我们也要孝敬供养。现在一般来说师长还真的不需要你们供养,但作为弟子的话从哪里皈依,从哪里受戒,不能忘本了,忘了本,善法就增长不了。

  不是说我们今天受了皈依,受了戒,拿了戒牒后,就再也不来了,这样善法不会增长。我们要想到在哪个地方成就了我们的善法,要报常住的恩。哪个师父为我们说了戒,给我们受了戒,要报师长的恩。

  时时内心有记着常住、有师长后,这个戒的功能才能发挥出来,如果只有戒碟的话,那只是一张纸而已,没有用。所以受戒不是在戒牒,是在内心的那种戒的力量,这个力量因何而起?因师长而起。就是每次想师父给了我受戒,我是弟子,这个内心就有力量。当你说我是菩萨,这个菩萨怎么来的?诶,是灵隐寺方丈上光下泉大和尚成就菩萨戒,给我们菩萨戒,时时想到他,你的力量就生起来,如果忘了光泉法师,你这个力量就没有了。所以要感念师长的恩(掌声四起)

  那么后面还有几句话解释一下"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后面这三句话我们要了解。为什么不供养父母师长,得失意罪。什么叫得失意罪?从文字上面我们能不能理解?就是说我们受菩萨戒、发菩提心,那个心不忘失掉,我们受菩萨戒有没有条件?有条件的哦,不是每个都可以受,什么条件?受菩萨戒的条件就是要发菩提心,不发菩提心即使受戒不得戒。什么叫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往上要成佛,往下要普渡众生,要发这样心的,才能叫菩提心。

 

菩提心是从哪里生起来的?
 
  这菩提心从哪里生起来?要有慈悲心才能生起来。什么叫慈悲心?慈就是给予众生快乐,悲就是解除众生痛苦,所以简单说与乐拔苦。那慈悲心有没有?呵呵呵呵!那慈悲心怎么生起来的呢?是从爱心和同情心中生起来。如果一个人一点同情心、一点爱心都没有,你说他很慈悲,可不可能?那是麻木的嘛,不可能慈悲。一定是很有爱心有同情心,才能有慈悲心,有慈悲心以后才可能生起菩提心。

  我们说修学大乘,大乘就是建立在发菩提心的基础上,菩提心是建立慈悲心的基础上,慈悲心建立在爱心和同情心的基础上,我们有爱心有同情心很重要的。那么这个爱心同情怎么体现呢?"好事与他人,坏事想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是可以挖掘的,比如说请客,客人来你家吃,肯定是给客人吃好吃的。所以每个人都有善根的,我们只要把善根培养培养,增长增长,扩大扩大,把一切众生当朋友,然后当父母,然后当爱人,这个同情心、爱心就生起来了,然后慈悲心就生起来,最后菩提心生起来。

  所以对师长更是要恭敬。这个恭敬要有行为来体现。我们菩萨经常要拜,师父更要拜,为什么?师父是教导我们修行的,菩萨的功德如果不是师父的教导,我们也不懂的。所以在藏传佛教里,在念三皈依,念三宝之前,加一条四皈依,皈依金刚上师,这个金刚上师是亲教师,先皈依自己的老师,然后再皈依三宝。那你们三皈依授五戒的师父,就是你们的亲教师,没有他们,你们就没有机会没有途径进入三宝,没有机会受菩萨戒,是通过他们的慈悲摄授,才让我们进入佛门变成菩萨,不能忘本。我们世间做人,如果忘本都不能成为大器,学佛更是如此,如果忘本的话一切功德都成就不了。



  我们现在汉地为什么说很多人学佛学法,为什么的成绩不容易出来?就是恭敬师父上面做得不够。在佛教里面不管藏传、汉传、南传哪个宗派,要想获得修行功德,先要修恭敬心,恭敬心有多大,学佛成就有多大。所有在我们修学佛法的过程中要有个要求,视师如佛!看到师父就像对待佛陀一样,这就是佛,师父的教导就是佛的教导,要这样的观想,才能在修行上面有所成绩,否则的话不会成就的,记住啊!师父的话。

  前面说"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得失意罪"就是忘了我们的菩提心。"不起堕落"就是不马上警觉,不马上把念头转过来了,就会堕落,"不净有作",指不孝敬父母不孝敬师长属于不清净的作法,那清净的作法就是要要孝顺父母孝顺师长,如果孝顺就是清净有作,"作",指一切事都是业,业都是造作的,是这个意思。"有"做指所做的业,你不孝养父母不孝敬师长,就是"不净有作"。
 
(待续)
 

 
 
往期回顾:
开示 芳振大和尚于灵隐寺传授在家菩萨戒的开示(一)
开示 芳振大和尚于灵隐寺传授在家菩萨戒的开示(二)
开示 芳振大和尚于灵隐寺传授在家菩萨戒的开示(三)


文字校对 | 清净
录音整理 | 慈云
摄影 | 一叶
责编 | 妙莲